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展覽相關文章 - 4 à 4 版畫四重奏|李延祥.郭文祥.林羿束.葛尹風|ARTICLES - 4 à 4 Printing Quartet - Yein Shuang Lee, Wen Shyang Guo, Yi Shi Lin, Ivan Gros.


李延祥 創作自述

創作是尋找對話的窗口,和自己對話,和觀者對話,和大自然對話。

有一些感覺、經驗、回憶、冥想或旅行,我無法、也不想過於精確地表達出來,有時過、有時不及,如同數學上「趨近於」,但不盡然「等於」的關係,反覆的琢磨、思考、精鍊造型與色彩。創作正記錄了此種捕捉或探索的過程,透過版畫或油畫的形式,表現並傳播。
我享受這種創作的過程。

無論你看到什麼,但或許你知道我要傳達什麼,當經驗交會的剎那,自有一份狂喜。


郭文祥 創作自述

這是我思考創作的命題多年-變形。由形體的變形、意義的變形、各式各樣變形的思考延伸。如同我以版畫創作為主,但在呈現上,將它變形為「Le livre d'artiste 藝術家創作書」此一形式展演。這就是,我現階段創作的主題─「變形記演講計畫」,此一概念始於Italo Calvino 卡爾維諾的啟發,在他接受哈佛大學邀請的「諾頓講座」中,關於輕與重的概念詮釋。如同跟美杜莎兩眼相對,人就會變成石像一般,變形充斥在古典文學的每個角落。因此,這次我沒有選擇卡夫卡的變形記,卡夫卡是2000年的主題,我曾以他的文章為起始點,做了在北美館的展覽─【玩具笛子】。這次繼續變形,取材自奧維德的變形記,未來正在此刻展開,一系列作品以此為開始。




林羿束 創作自述|
Something about myself-portrait

「我都忘記你長什麼樣子了。」



這件作品的始點,是容貌開始被人遺忘。



然後我想,其實我也不是很確定真正的我是什麼樣子,不論是外在樣貌還是腦袋裡的想法。就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我開始一連串的自畫像創作。
  

開始,每個自畫像都是與另一人的連結,想像其他人眼中的自己,在作畫面上做出那些適宜與不適宜的表情。之後,似乎沒有特別的人物需要去想像,就開始單純的刀法和畫面的構圖的練習。


.創作理念:
我的作品來自於我的生活環境。


我所觀察到的現象、面臨到的問題,進而演變成我心裡的某種狀態。然後在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的狀況之下,這些事件和情緒變成了作品。每件作品的起點都來自於一個不快樂的事件或一個令人不安的理由,然後藉由創作的過程來安慰或回答自己心理面的問題。
    
凸版畫是我目前創作的主要媒材,藉由銳利的刀刻線條來營造柔軟的線條畫面。刀在木板上不斷的刻畫線條,堆積出某種視覺效果也製造出心理面的某種空間氛圍。工作過程裡,每個工作時刻,潛意識似乎不斷的拋出東西,下意識的控制每條線的扭曲和長短,在這樣的循環過程中遊戲出線條的律動,而在畫面尚未完成滾上油墨之前,我也無法明確的知道線條堆累的模樣。
    
對於我,在這樣的創作過程裡,體驗視覺與心理所帶來的差異感受。明確不可修改的刀刻線條和在心理上線條堆疊未完成時的畫面不確定感,在交錯堆疊的黑白線條中,讓觀者產生出近看和遠觀兩種視覺效果的差異。黑白線條明暗的差異和密集的累積,讓人近看時產生不舒服甚至頭昏的視覺感受;而在一定距離觀賞時,卻又看見作品的故事與物件容貌。


葛尹風 創作自述

 . 這些樓梯的靈感來源為希區考克的電影《39個樓梯》,因此有39件作品。



另一個想法是來自一部法國電影Marches à l’Ombre”( 《陰影下的樓梯》,1984),法文Marche,是命令人走開、滾開的意思,而樓梯也是同一個法文字;《陰影下的樓梯》這部電影是關於年輕人流浪的生活。



.每一層樓梯我用「墨」來呈現,因為Marches à l’Ombre的縮寫是M.O.,聲音就像「墨」,有這樣諧音的趣味。



.每一幅樓梯的畫面,也是來自不同的電影,像《搖籃》的靈感是來自導演愛森斯坦 的《波特金號戰艦》(Eiseinstein“The Battleship Potemkin” 1925);敘說電影中一個關於搖籃自己下樓梯的傳說故事。



.我為每一張M.O.的作品,寫了一個我自己想像的故事,這些故事尚未翻譯好,但是沒關係,每一張M.O.,可以用你自己的故事來詮釋。



每一個樓梯的不同場景,就像一個人類命運的借鏡,有如薛西佛斯的神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