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策展緣起 - 香港製造|梁美萍 個展 MADE IN HONG KONG - Leung Mee-ping Solo Exhibition



策展人.文│ 陳奇相


在這全球化的世界裡,在地性的差異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價值及品味,創意產業興盛的時代,在地的製造,成為品質產銷的認證及品牌。梁美萍的「香港製造」,有意標榜著香港都會本身生活的特色及文化格調。東方明珠「香港」因過去英屬殖民地形構出一種獨幟一格的國際文化都會,在上世紀九七年前曾為兩岸三地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它還是兩岸三地間最具國際化或是全球化經融及商業大都會,如今雖然兩岸直行但還是全球金融及產銷轉驛之世界不可或缺的板塊。



東方明珠具有其特殊的商業及文化格局,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成為中國的版圖,也從境外轉變成為內地,特區與內地關係更形密切,無論政經及金融,去殖民化下中文成為在地的官方主導語言,這樣形構出一種新文化格局。自然而然香港特區就吸引內地中產階級、富豪及商團來港觀光,東方明珠就成為內地人享受西方資本主義及呼吸自由氣息的空間,中國內地人首選最「愛」的觀光勝地、購物的天堂及奢華極致的消費場所,更是內地人投資及經貿轉驛的全球據點。香港雖然沒有甚麼特別引人注目的名勝古蹟或聖地,但卻是吃喝玩樂狂歡的天堂及逍遙遣興享樂城市。這幾年來內地人不管是組團及自由行的人數逐年增長,也已超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香港獨特的國際商業都會就成為內地人偏好的朝聖地。



文化現象探究:
當代藝術家很多都不再畫畫,也不會畫了,更確切地說是不再需要畫了(其實有更多傳遞的方式)。當然大家學畫的目的都不一樣,美萍學畫出自個人強烈的好奇心及需求,作為深入了解當下的香港觀光文化現象之行貨畫,進一步藉由模仿行貨畫形式或形象作為平面繪畫創作,意圖想重創行貨畫的另類價值及意義。美萍是位很有個人見解及獨特觀點的藝術家,一天,異想天開,心血來潮再拾畫筆畫畫,跑去向當今沒落地傳統老畫師習藝,以了心願,開始畫了起來,滿足她作畫的動機,解渴作畫的心願,並從習藝香港的外銷畫中得到另類的創作靈感及這批模仿行貨畫之概念。



為追根究底香港在地文化影像消費的現象,深入行貨畫的核心,她親自利用周末或假期,前往當今世界最著名外銷畫的故鄉畫村-大芬村習藝,遠近馳名的畫村就位在深圳,與香港毗鄰,是香港及國際外商的攤頭,中國經濟產業的龍頭地帶。全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外銷畫都出自於畫村-大芬村,成為國際知名的畫家村,擁有來自全中國技藝高超的技師及畫匠們。



美萍抱著好奇心及探究精神前往大芬村習藝,隱姓埋名拜師於某工作室,正式的畫了起來,開始著手摸索,從畫布、畫筆、顏色、調色、形式、色彩、構圖及圖像等等,在她觀念的主導下以行貨畫形式臨摹其所精挑細選的圖片,有模有樣的作起畫來,一點都不含糊的進入臨摹畫之境域,深入其境的親手畫出具時代氣息的模仿畫,同時還以錄像記錄了一個時代一種絕無僅有的創作(或製作)方式,這另類模擬主義也是當前山寨版文化的寫照,山寨版成為全球化政經及文化的至實,山寨版更充斥第三世界消費社會,山寨版似乎比原創更具價值及時代意義。



身為藝術家的美萍很清楚其中的奧妙,很快理出模仿畫創作的核心與觀念。這批模彷行貨畫的內容全部取決於藝術家的觀念,精挑細選圖片及影像,不只是典型的還具社會性的意義及徵象。有別於現下香港市面上的外銷畫,仍停留在英殖民地上世紀7080年代之懷鄉老舊的香港帆船風光景色,和東方品味的街景印象。作品全部都出自於畫家村的訂作製造,尺寸及數量卻全權經由藝術家所決定。弔詭地,這批作品藝術家也以匿名的方式親自参與集體製作,如是,沒刻意去分別,在同一製造形式下,都不簽名,最後在藏家的要求,為確保藏家對作品的價值認證,只好在畫背上屬名,似乎以違背畫作的意旨,模仿行貨畫是創作?抑是另類山寨版?在個人及集體,觀念及製造,藝術及非藝術,外銷畫及藝術畫,藝術品及非藝術品間。



美萍觀念清晰意圖從這些產量化的模仿行貨畫之徵兆性影像中,抽絲剝繭理出香港全球在地性文化內涵及提出新的觀點,藝術家說:「21世紀的今日,我到深圳學畫行貨畫,研究和『生產』,我以內地人來港觀光的印象式的景點消費作為創作文本,以香港主理,深圳進行,重新演譯新香港行貨圖景。」



畫與不畫=製造=觀念:
香港標示著美萍的文化身份與在地產品價值認證,製造揭示量化的生產、規格化、產業化及商業化,製造示意著自爾生產或委託外包,手工製造或工廠機械製造。當今開發中國家工廠幾乎都外移,眾多產品為降低成本都採取境外-世界工廠生產製造。美萍的香港製造系列畫作純然以典型香港的觀光文化影像為主載,託深圳世界外銷畫工廠-大芬村生產,在手藝化及創意化的製造下。這裡,作品牽涉到藝術家自己畫與不畫間的關係,藝術家的參與可以是觀念性的或是製作程序上的,畫與不畫都已不構成問題,因為製造是種程序,生產是種事實,思想才是其核心的主導。



香港製造是概念性的,意指出這些作品偏愛組成特有的表達力,陳述的、描繪的、軼事的或視覺的,它們展現出其思想核心在那些規則、符號和語言上。香港製造,這裡,涉及到一種表現的程序表,決議提前完成,製作是後序事務,因為製造可以自己動手作或委託完成,觀念藝術家勞倫斯 懷恩納(Laurence Weine)於1968年在美國新藝術雜誌上明確的指出三種(觀念藝術)呈現的方法:一、 藝術家直接實現其作品。二、作品可由他人來實現。三、作品並不一定要實現。極限藝術家索爾 勒威特(Sol Lewitt)對觀念藝術如是定義:「當一位藝術家使用一種觀念,明顯它所涉及到的是程序表,因決議是事先完成的,製作將不是一種重要的事務,也就是考慮經由一種視覺實現之前,肯定這些語言學因素佔有其主導性地位及其邏輯性」。他認為:「觀念是一台機器它完成藝術」。或「一次,藝術作品概念確立,形成最終的決定後,東西必遵循它們的進展。當然它可能會有些結果是藝術所料想不到地。觀念被視為藝術工作,它啟開其他可能性面向。」



香港製造兩大系列:
典型香港都會的觀光「行貨畫」系列(2007年的作品)及模擬西洋古典「靜物畫」系列(2011年的作品),都以外銷畫方式量化的生產操作。意圖探討九七年後香港回歸中國後,另一新興觀光文化現象的轉化,闡述內地中產階級的物質信念,傳遞出一種敘述性及徵兆性視覺消費影像的更遞,作品具有強烈的揶揄、風趣、批判當下內地視覺消費及當今膚淺地觀光表象文化。都在同一製造(創作)形式下,這兩大系列作品最大的徵象是大眾化、消費化、通俗化、表相化之普羅階層咸宜的普普影像畫面,呈現當今香港的大眾文化徵象。



一、以最受內地人歡迎的九七回歸後,香港景點作為「行貨畫」的內容,描繪出印象中典型香港都會的觀光圖像紀:如標示1997年回歸的香港街景情境、港岸繽紛燦爛的煙火秀、維港迷人的星光夜景、港岸邊散步道風光、香港國際都會的名牌商街、典型船屋、米老鼠及狄斯耐樂園、中國典型的功夫片-武星「李小龍」畫像、香港著名的賽馬、香港古惑仔電影影像-黑社會傳奇、插著紅旗及金色紀念碑之香港金紫荊廣場、大佛像、山寨版名牌店、香港琳瑯滿目的相機、攝影機免稅商店櫥窗及金馬桶等等。



包羅萬象的「行貨畫」系列,在具象繪畫下,強調形式、感性色彩及結構,以幾種具香港獨特圖像語彙,量化的複製,並藉由靈活性的大大小小尺寸的變化,裝框及不裝框的配置,裝框的則特配以粗俗的金或銀框,凸顯其通俗性。有些圖像還來自於典型香港電影中的對話,如李小龍畫像裡「如果你們要打,就跟我打好了」或古惑仔電影劇作中「由今天開始,在銅鑼灣將沒人不認識陳浩南」,引述香港的武打片與黑社會電影,強化其軼事性,指出典型香港的印象及文化記憶,在地性情感及氣味,展現都會的繁榮面。那麼,在這些典型美好的視覺消費表象下,還隱藏著甚麼社會真相呢?只有香港人最清楚吧。 



二、充滿隱喻性的西洋古典「靜物畫」系列,是美萍的新作,繼續借助「行貨畫」模擬主義的方式,以中國式的豪華食品來堆砌西方藝術史的「靜物畫」:也就是藉由西方光彩奪目的古典靜物畫模式,以中國內地奢豪食品例如鮑魚、海菇、魚翅、冬蟲草、人參、中國各地名牌酒等等元素替代畫中的西方靜物,如果不加以注意,簡直是無法分辨真假的東洋或西洋的靜物。沉靜的古典寫實主義的描寫,對比的色彩,謹嚴的構圖,忠實的寫真景象,強調物質的質感、量感和體積,混淆形式及內涵的方式,製造出另類的山寨版靜物畫,提出後現代獨特混種文化徵象繪本,及全球化在地性的文化消費觀點,宛若當今中餐西吃的口感或是西餐中吃的品味。



西方藝術史中的「靜物畫」誕生於16世紀,發展於17世紀。美萍這西洋古典「靜物畫」系列則模仿17世紀北歐的靜物畫。靜物畫是繁榮社會下的產物,喻示著古代皇親貴族或社會豪門的奢華及高貴的生活排場。當今,內地的達官顯耀和富豪們的放縱奢華生活時有所聞,豪門囂張的鴻門宴及排場,都在公開宣揚自已的物質財富,道盡世俗的風氣及人性,香港的滿漢全席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藝術家藉由靜物畫描繪的物質暗喻奢華與財富,及指向人們如何對待財富與理解倫理的態度。外銷畫或仿行貨畫不管其藝術價值或文化意義,但在觀光客的眼中,除具有其觀光的紀念價值外,另具其裝飾性。Paul Zumthor寫道:「一幅畫如同一件傢具,不能隨意替換,傢具的一種功能是遮掩屋中令人討厭的裸露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